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科技论文论文的基本条件及论文依据是什么

论文的基本条件及论文依据是什么

发布时间:02-26 19:09编辑:小编归类:科技论文

你看看就明白了

  论孟子的人口教育思想

  双击自动滚屏 作者:杨光明 来源:本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2-2 阅读:27次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9级人口学,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26-01
  摘要:孟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关于孟子的人口思想鲜有人提及,本文试从教育学和人口学两个角度来阐述孟子的人口教育思想。
  关键词:孟子;人口教育思想;性善论
  无论从封建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从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来看,人口和土地都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及其思想家,都热衷于广土众民。概括地说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线就是“众民”之说。孟子也不例外,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孟子更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的重要命题。可见其“众民”之说。孟子人口思想的除了“众民”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重民”,即不是停留在单纯强调增殖人口以及如何增殖人口上,而是同时重视提高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注意到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晚年尽心于教育事业,下面就从人口学角度浅议孟子的人口教育思想。
  一、孟子人口教育的理论基础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看到了后天学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孟子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奠定了其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性本善,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人之善性不是固守不变的,可得可失。孟子认为人性善只是一种“端”,“端”即萌芽。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改变本身的善性,可以“为恶”。孟子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才”即本质。意思是说,一些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由于这些人先天无“善端”,而是由于他们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丢弃了这些“善端”所致。
  3.学习是保持善性的最好方法。“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人的善性如果不扩充它,就会被掩盖,如果不断扩充它就能够成为圣人。通过以上三点我们能够看出,教育是必要的,可能的
  二、孟子人口教育的原则
  他为学生确立了应该追求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要求学生无论贫富,都要坚持“仁义”的理想信念,要处理好“仁义”与“利”的关系,必要时应“舍生取义”,要抑制不利于“仁德”培养的兴趣与爱好。
  三、孟子人口教育思想的内容
  1.通过“重民”来“众民”
  孟子不仅看到了掠夺性战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破坏性,而且他认为单靠武力是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政治上一而不会成功,正是看到了当时人民反抗统治者引起的巨大反应,提出“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出发,主张用“仁政”来缓和当时日趋激烈的社会阶级矛盾,要统治者向劳动者做出一些让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孟子还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下》),他认为人民有了自己的固定财产,才会有稳定的思想,他们才能放心繁衍后代,才不会影响国家的安定。
  2.尊老爱幼。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他认为统治者提倡敬老爱幼,天下便易于治理。经过孟子的提倡,敬老慈幼逐渐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了中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
  3.注重大众人民的教化。“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对人民进行教育是君子的三大乐事之一。因此,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他自己也亲身实践这一提议,著名的“稷下学宫”就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斐然的人才。他从“性善”的观点出发,主张重视人的后天教育,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其所以变坏,都是后天造成的。因此要保持一颗善心就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
  4.“君子”与“野人”。“君子”实际是居统治地位的剥削者,“野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田野劳动者,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观点,他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这样说就是教育广大人民要承认,进入阶级社会“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参考文献:
  [1]鲁国尧、马智强,《孟子》注评[M],凤凰出版社.2006
  [2]张杰,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J],企业研究.2010.7,第14期
  [3]万利生,先秦人口思想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16 No.2,1996
  [4]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邝丽梅、王翠绒,孟子人口和谐思想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ol.23 No.4,2007.10
  作者简介:杨光明(1987.9—),男,汉,安徽合肥,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9级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人口研究。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课题研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关于中西小说比较的论文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