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史论文诗学论文(诗的论文)

诗学论文(诗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1 02:50:11编辑:小编归类:历史论文

1. 诗学论文

幺书仪:

幺书仪(女) 1945年2月生,河北唐山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戏曲元代文学,现从事古代戏曲代文学研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本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授予硕士学位。1981年本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授予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在本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代表作有:《元代文人心态》(专著)、《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专箸)、《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元杂剧与明传奇比较》(专著)、《简评〈论中国戏剧批评〉》(论文)、《世界诗学大辞典》(工具书)。

2. 诗的论文

挺好学的,写几句诗句的分析

3. 诗歌文论

皎然《诗式》是唐代诗论史上最重要的诗学著作,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等诸多方面。

皎然以诗僧的身份,佛禅的眼光,儒生的经历和道家平淡自然的心态构造了这部体现诗歌艺术创造,艺术鉴赏等各方面特色的论诗著作。作为皎然晚年著作的《诗式》,是其多年来创作实践理论的总结,然而却内容零散,缺乏体系性。本论文力图从宏观角度把握《诗式》诗歌理论的内容,将其琐碎的诗学观点分门别类为创作论,鉴赏论,风格论三部分,对每一部分的条目进行详细的诠释。并从微观着眼,以哲学上的辩证法理论去分别阐述《诗式》总纲和这三部分的辩证法特色,以一分为二,不偏不倚等“诗家中道”观为依据去总结《诗式》内容的辩证和谐关系。此外,深入探讨了《诗式》诗歌理论形成的原因,即皎然儒释道三家合流思想的内因,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和王昌龄《诗格》影响的外因。最后,从历时性的角度评价了皎然诗歌理论的文论史定位和对后世诗论的影响,主要是对司空图、严羽诗歌理论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论述,梳理了《诗式》零乱的结构,发现了其内部理论中较有先进性的辩证色彩,肯定了皎然个人思想和文艺水平的卓越,并突出了《诗式》承前启后的诗论史地位。

4. 比较诗学论文

一、批评深化了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最终以死殉国的人生选择构成了其形象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有双重含义:进仕可兴邦富国并立个人之修名,但又有昏君不察、小人谗言、杀生么祸的危险,此其一;远游虽然可以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却又难慰"恐皇舆之败迹"和"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之必,此其二。"

这种进退两难的双重二难困境在后世文人那里反复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典型困境和永恒冲突。诚化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两汉文人对屈原这种悲剧性的解读,都渗透了批评者的诸多感情,使其情感化、主观化,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考量,对屈原的悲剧形态的解读存在不同的倾向。

1.道德悲剧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刻画了屈原所面对的"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困境,并悲叹到:“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贾谊在对屈原的不幸产生极度同情的同时,对屈原的人生选择给予否定,对屈原沉江赴死表示不解。

在战国时风遗留的汉初,贾谊对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理解的,他认为屈原不应执着于楚国,大可弃楚而去,自有明君可效忠,有贤臣可共事。在贾谊眼里,屈原是一个在他自己秉持的价值观里吃尽苦头的最终成为了政治黑暗时期"愚忠"的殉道者。

2.社会悲剧

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大汉统一局面的稳定,文人对国家兴盛气象的期待使他们慢慢开始凝聚于最高统治者周围,汉初那种"择主而侍"的思想不复存在。文人积极入世、参与政治的愿望慢慢凸显,大部分体现在直言进谏以改良政治弊端与社会风气。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性解读便立足于社会政治现实。

《史记·屈原列传》有:“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昔,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司马迁将屈原的悲剧归因于君听不明、奸臣争宠,奸佞之人为一己私利,置邦国、民族利益于不顾的黑暗政治现实。可以看出,司马迁掷地有声的评击统治阶级是感于自己的政治遭遇,对其发出的激烈地控诉。

3.命运悲剧

西汉末期,经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皇权的加强以及经学思想的错制,使文人忌惮皇权,敢怒而不敢言。扬雄在《反离骚》里,对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资娵娃么珍養兮,鬻九戎而索赖。凤皇翔于蓬睹兮,岂驾鶴之能捷?聘骅骝以曲艰兮,驴骡连蹇而齐足。枳棘之榛榛兮,螈貁拟而不敢下。”

表达了对恶势力的痛恨,但扬雄舍弃了君不作为的现象,在抨击了黑暗的环境之后得出“夫圣哲之不遭兮,固时命之所有。”“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的论断,将屈原所遭受的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从而扬雄给出了随命而安、全身远害的选择。

4.性格悲剧

至班固时期,经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在政治上全面确立,对屈原悲剧性的分析,己不仅仅停留在扬雄对屈原不顺应命运的否定阶段,班固用儒家纲常对屈原的行为进行了否定,不仅否定了屈原"数责怀王",认为君臣之道之下人臣不该对君王有所不满,还将屈原的赴死行为有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中庸之道,这样偏激的行为所导致的人生悲剧是其“狷狂”性格所导致。

二、屈骚评论体现出的革新

屈原评论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很难躲过儒家诗学对其影响。经学所建立的审美品评标准是两汉时期唯一成熟的文学批评体系,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其中难免要遭遇种种不能被儒家学说所解说的文学现象,这些现象所标示的正是儒家文学思想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文学自身的文学性与独特性。两汉屈原评论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人的觉醒,逐渐挣脱经学的文学批评框架,创立了诸多新的文学批评新视角。

对屈原"激愤"的情感的争论便可以看做是文学审美对诗学传统藩篱的挣脱。屈原在《离骚》中怀着强烈的义愤抨击浊世,"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司马迁有感于此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在司马迁眼里屈原是有着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和高昂的主体人格精神的抒情主人公,对于黑暗的政治、君王的昏庸,嗤以愤怒控诉,表现出不折不烧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愤著书"说,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发愤著书"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诗可以怨’的理论渊源,又在主导精神上突破了'诗可怨’的理论局限,在文学创作情感问题上自成一家之言。"

儒家诗说的"温柔敦厚"与屈原作品中情感表达的丰富的辞藻,浓郁的意象,夸诞的神思等相互拒斥。"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表明屈原赋当中忧神苦思的情感和非法度所正、经义所载的内容不符合儒家诗教观。

班固认为诗可以讽谏,但要"主文而谲谏","诗可以怨",但此怨"是"止乎礼仪"的怨,屈原在其作品中的"怨"大大超过儒家所应许的范围,所以班固对屈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是否定的。

对屈原艺术的评价可以看做是两汉文人对儒家经学思想的集体叛逃。扬雄《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他最早以"丽"论屈骚,虽然对"丽"这样的字眼还有所顾忌,用"则"来加以规范,但这颗"叛逆"的种子一经种下,便会疯长,屈原作品辞赋如此耀眼的特征一经提出,便是文人再也不能忽视的闪光点。

作为经学的坚决择卫者班固则称《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弘博丽雅”四个字,便是对《离骚》文采颇高的评价,特别是其中的"丽"字,并非儒家评诗论文的标准,可以看出班固作为文学家,以文学家的自觉在传统儒家诗学体系之外勘探文学自身的恃点。龚克昌、詹福瑞等学者都明确地把"丽辞"作为"汉代文学自觉"的重要依据,扬雄、班固作为两汉的纯儒,也不免脱离诗学评论标准,为文学的自觉做出贡献。

三、“诗骚”逐渐融合与并称

《诗经》与《楚辞》作为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体系,其差异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诗经》中"发乎情,止乎礼"对情感抒发的克制与屈骚中"发愤抒情"对情感的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诗经》注重现实功用,文章内容重写实,而《楚辞》作品中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神话故事;三是以《诗经》所建立起的儒家审美观提倡“温柔教厚”、“朴素”与屈原作品“博宏雅丽”、“浪漫奇情”的艺术特点也构成矛盾。

两汉屈原批评是在儒家诗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屈原作品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其本身的文学特色并不符合儒家传统诗学,然而两汉文人为了使屈原作品受到广泛的认可,他们不得不将屈原及其作品纳入儒家审美的框架内,对屈原进行最大肯定。随着文学的觉醒,两汉文人自觉接受两种艺术体系,并逐渐泾渭分明。

虽然至到东汉末期,王逸的屈原批评仍然"依经立义",但对屈原作品艺术特色的批评,己形成独立的审美体系。这两方面的评价表现了儒学与楚骚的结合不仅意味着文士的个性情感对僵化的儒经文化模式的冲击,而且决定楚骚重新被认知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参与文学致用思想的建设。

屈原及其作品经过两汉文人的反复认识与解读,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司马迁针对《离骚》产生的动因是"盖自怨生也",提出"发愤著书"说,成为屈原作品的显著恃点。其次,王逸在刘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途而见义远"的基础上将屈作中的比兴手法具体化,提出"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

再次,对屈原作品中俶诡怪异的想象与神话的认识,从班固对艺术想象的否定到王逸对神话传说的误读,虽然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两汉文人的正视,但促进了后代对屈作中想象与神话成分的重视。

四、总结

我国诗歌史上不再仅仅有《诗经》,屈骚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它影响下的汉赋发展壮大,五言诗相继诞生,诗歌不仅仅再是以政治讽谏、温柔敦厚为特点,而是出现了更多丰富生动的形式。

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范型,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两千年来的文人志士。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我们应该将目光回溯到汉代,是汉代的文学家们将在先秦史料中并未记载的屈原拉回到历史的舞台,展现其熠熠生辉。两汉时期的屈原评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5. 诗学论文题目

钱钟书修订的是《宋诗选注》。

《宋诗选注》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卷首之序为钱钟书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宋诗之后写成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文中不仅对宋诗的历史地位及其成败得失,见解独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多所建树,而且对诗文选政颇有创见。

钱先生素喜以小说家自居,故往往以小说家笔法勾勒形象、点染轶事;语虽简约,人物却活脱跳出。其论评皆警醒显豁,深入浅出,具体落实,常常别出心裁。

6. 诗词学论文

因为论文古诗词的使用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够正式或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容易引起审稿人或读者的质疑。此外,在一些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等,使用古诗词的情况较为罕见。因此,即使论文古诗词的使用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处理。在学术研究中,文化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但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时需要按照该领域的学术规范进行写作和表达。因此,使用古诗词等文化元素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背景,判断其是否适当和合适。

7. 诗学诗论

诗言志”最早就是与“诗缘情”相通的。二者的分离,是随着语言含义的发展而出现的。后来,“诗言志”与“诗缘情”分别代表两种美学观点。虽然后人仍有知道二者之原初关系,如孔颖达等考据大家,但是也有人误以为二者有区别,孔颖达等人的观点只是在会通两种不同命题。后世所言“诗言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其“志”开始表示志向、志趣,这种理解也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而深刻影响后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言志”的观点在早期文献中频频出现,几乎成为各家共识。《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然而,“志”的内涵,各家均未作界说,导致后世理解不同。而“诗缘情”说最早见于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诗言志”的内涵及其与“诗缘情”的关系,至今仍有不少争论,而争议的关键主要在“志”的含义上。学术界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人持类似的观点,包括:诗言“志”的“志”,含义不能确定;“诗言志”和“诗缘情”代表了两种美学观点;古代有学者将“诗言志”和“诗缘情”相互融通。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诗言“志”的“志”,含义不能确定,那么“诗言志”和“诗缘情”就不一定是“两种”美学观点。如果“诗言志”和“诗缘情”不是“两种”美学观点,而是一回事,那么,“诗言志”和“诗缘情”就不存在相互融通的必要。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8. 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唐诗中的俗体诗,运用诗歌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的方法,对这类诗歌的写作、流传、诗学特点、艺术特色及与整个唐代文坛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作者首先对现存唐代俗体诗的文献资料做了调研,归纳出长沙窑瓷器题诗、敦煌学郎俗体诗、墓志盖俗体挽诗、《全唐诗》“谐谑卷”俗体诗四种唐代俗体诗的重要体类。俗体诗的流行,既与唐代民间重学风气有关,也是文人诗艺的高度繁荣及向民间普及的结果。唐代文人也参与俗体诗创作,所作有“戏俗诗”“谣俗诗”“通俗训化诗”等。本书还从俗体诗学的角度,新审视中晚唐文人诗的通俗化倾向,涉及中唐诗人的通俗诗学思潮、晚唐寒士的俚俗诗风、唐末五代苦吟诗人的诗歌创作三个论题。

9. 诗学论题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10. 诗学论文集

朱小平、姜娜 《朦胧的死亡——顾城谢烨追忆》 北京:华艺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二月 江熙、万象  《灵魂之路——顾城的一生》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刷 麦 琪    《魂断激流岛》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四 月 麦童、晓敏  《利斧下的童话》 上海:三联书店 一九九四年一月 萧夏林    《顾城弃城》 北京:团结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二月 陈子善    《诗人顾城之死》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顾 乡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一九九四年* 黄黎方    《朦胧诗人顾城之死》 广州:花城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 文 昕    《顾城绝命之谜》 北京:华艺出版社*以上摘自豆瓣个人看过稍微一提的有《遇见一些人,流泪》。觉得真想了解的话,《顾城哲思录》就够了。以下附豆瓣全文顾城及其诗研究书目 (备注)凡每笔资料下键入*字符号,为有目无文者,仅录其下,供有心人察考。 一、专著 (一)顾城作品集(包括个人集、合集) 虹影、赵毅衡 《墓床——顾城谢烨海外代表作品集》 北京:作家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舒婷、顾城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二年* 顾 工编   《顾城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 二○○○年二月三刷 顾 城    《水银》 德国:鸿波大学 一九九○年* 顾 城    《黑眼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三月 顾 城    《顾城的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一年十月 顾 城    《顾城散文选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顾 城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郑州:海燕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 顾 城    《顾城新诗自选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顾 城    《顾城诗集》 台北:新地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九月 顾城、雷米  《英儿》 北京:作家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顾城、雷米  《英儿》 北京:华艺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顾城、雷米  《英儿》 台北:圆神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初版 (二)顾城相关评述 甲、传纪 朱小平、姜娜 《朦胧的死亡——顾城谢烨追忆》 北京:华艺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二月 江熙、万象  《灵魂之路——顾城的一生》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刷 麦 琪    《魂断激流岛》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四 月 麦童、晓敏  《利斧下的童话》 上海:三联书店 一九九四年一月 萧夏林    《顾城弃城》 北京:团结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二月 陈子善    《诗人顾城之死》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顾 乡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一九九四年* 黄黎方    《朦胧诗人顾城之死》 广州:花城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 文 昕    《顾城绝命之谜》 北京:华艺出版社* 乙、综合评述 王嘉良、金汉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一年七月五刷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 台 北:文史哲出版社 二○○○年九月初版 宋如珊    《文革后十年(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大陆文学之研究 》台北: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于可训    《当代诗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二○○○十一月 一版一刷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香港:青文书屋 一九九七年六月 洛夫、张默  《当代大陆新诗发展的研究》 台北:行政院文建会 一九九六年六月 唐翼明    《大陆新时期文学(一九七七--一九八九):理论与批评》 台北:东大图书 一九九五年四月 高 准    《中国大陆新诗评析(一九一六--一九七九)》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九月 庄柔玉    《中国当代朦胧诗研究——从困境到求索》 台北:大安 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五月 陈旭光    《中西诗学的会通——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二年一月一刷 陈信元、栾梅健 《大陆新时期文学概论》 嘉义:南华管理学院 一九 九九年六月初版 陈思和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台北:业强出版社 一九九○年 三月初版 郑 敏    《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二月一刷 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二 年五月二刷 应凤凰    《当代大陆文学概况、史料卷》 台北:行政院文建会  一九九六年六月 璧华、杨零编 《崛起的诗群——中国当代朦胧诗与诗论选集》 香港: 当代文学研究社 一九八四年二月初版 二、 报纸期刊 ---    《大陆流亡纽西兰异议诗人--谷澄杀妻自缢同赴黄泉》  台北:《中国时报》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日 ---    《血光影照中的顾城形象--有关「顾城之死」的部份文 章评述》 北京:《诗刊》第三百零一期  一九九四 年六月 ———    《采访录》 福建:《台港文学选刊》第三期 一九九四 年* ---    《异议诗人顾城杀妻之后自缢》 台北:《联合报》 一 九九三年十月十日 ———    《绝笔的反思》 《小说评谈》第三期 一九九四年* ———    《对道家「无不为」到《黑眼睛》》 香港:《明报》第 一百九十九期* 山 林    《也谈顾城的家庭悲剧——与殷小苓女士商榷》 台北: 《联合文学》第十三卷第九期 一九九七年七月 文 昕    《最后的顾城》 北京:《诗探索》 一九九四年一月 文昕提供   《顾城谢烨书信选》 北京:《诗探索》 一九九四年一 月 方心豫    《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评介大陆的「朦胧诗」》 台北 :《中国大陆》第一百七十五期一九八二年三月 王 干    《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论朦胧诗的 内在构造》 北京:《文学评论》第六期 一九八八年 王 干    《透明的红萝卜——我读顾城的《黑眼睛》》 北京:《 读书》第十期 一九八七年* 王 毅    《顾城的语言迷眩》 台北:《中央日报》 一九九三年 十一月十三日 王伟明    《朦胧的结局》 香港:《诗双月刊》第五卷第三期 一 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 王晓玉    《那斧头,天天砍我的心》 福建:《台港文学选刊》第 三期 一九九四年* 冬 生    《顾城的毁灭留给人的思索》 天津:《作品与争鸣》第 三期 一九九四年* 史 明    《英儿》 福建:《台港文学选刊》第三期 一九九四年 * 白 烨    《自白自缢与自省》 长春:《文艺争鸣》第一期 一九 九四年* 白 灵    《被撕裂的诗人--我看顾城杀妻自缢事件》 台北:《 联合报》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二日 伍方斐    《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 北京:《诗探索》 一 九九七年第四期 任洪渊    《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 台北: 《创世纪》第七十三、七十四期合刊本 一九八八年八 月 江振昌    《崛起的诗群——评介大陆的朦胧诗》 台北:《共党问 题研究》第十卷第十一期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江振昌    《论中共的朦胧诗》 台北:《东亚季刊》第十五卷第一 期 一九八三年七月 艾 青    《新诗应该受到检验》 北京:《文学评论》第五期 一 九七九年 何楚熊    《艺术创作的变态心理与「精神障碍」的差异——评陈仲 义的「『我需要死』——诗人的『自恋癖』归宿」》  广州:《华夏诗报》第八十六期 一九九四年 余从哲    《天才与疯子只差一线——诗人顾城的短促生命》 香港 :《九十年代》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吴思敬    《《英儿》与顾城之死》 长春:《文化争鸣》第一期  一九九四年 吴美筠    《害怕悼念的日子》 香港:《诗双月刊》第五卷第三期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 宋如珊    《是晦涩,还是创新?--论大陆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特征 》 台南:《成大中文学报》第七期 一九九九年六月 李 钧    《黑色的灵魂及其它》 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第三 期 一九九四年* 李中原    《一个天才诗人的诞生》 香港:《东西方》第三十一、 三十二期 一九八一年* 李桂芳    《否定带原者的履历——从语言反思论朦胧诗潮的文化转 向》 台北:淡江大学中文所《问学集》第七期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李焯雄    《中心与迷宫之间·一种读法的追寻——顾城·北岛诗选》蟹蟹补充:许纪霖的《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11. 诗学研究论文

博士

      翁帆从小学习就很好,尤其是对语言有天赋,初中和高中英语成绩最好,高考考入汕头大学英语系。

汕头大学是广东省省属一本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和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虽不是985或者211,其名气还是有的。

翁帆得偿所愿,录取了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是汕头大学有名的高才生。

翁帆读大学的时候是在1995年,她学习成绩好,性格中带有一丝丝的叛逆,因为她染了一头金发,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比较保守,翁帆头发金黄,回头率特高,很是耀眼。

据同学们说,翁帆脑瓜子很聪颖,年年考试成绩拿第一,当然有很多男生追求,她都没有接受。

就在这时候,翁帆认识了杨振宁夫妇。

有时候人的命运真的是上天安排的,那年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来到她所在的汕头大学参加物理学家大会,学校让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

连续几天的陪伴,杨振宁夫妇对翁帆印象甚好,尤其是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舍不得离开翁帆,临走时拉着翁帆的手,说以后多联系,有机会可以去美国深造。

翁帆本科毕业后,在家乡汕头找了一份工作,有关对外贸易方面的,刚好用上了她的英语专业。

不过,翁帆只干了一个月,便选择辞职,去深圳一家俱乐部工作,因为他爱上了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大家都不看好这门亲事,同学们说:这个男人是香港人,哪哪都和翁帆不般配,他配不上翁帆。

但翁帆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这个香港男人结了婚。

事实证明,翁帆身边的人看得不错,翁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2年,便宣告破裂。

翁帆离婚后,重整心情,她考取了广东外贸大学翻译系研究生。

广东外贸大学是广东省属一本院校,它的王牌专业就是外语,它在各省市都是在本科一批招生。

           翁帆,1976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妻子。翁帆从汕头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 但翁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此后翁帆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2004年12月24日,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与未婚妻翁帆来到广东省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翁帆结婚以后,将夫妇二人的存款捐赠给清华近200万美元。 2011年,翁帆入读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鲁迅风论文(关于鲁迅的论文有哪些角度) 写论文自拍(论文里自己拍的照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