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史论文1949到1978这30年的历史对1978年后的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949到1978这30年的历史对1978年后的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发布时间:2022-01-25 09:51:50编辑:小编归类:历史论文

1949年到1978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建国后这30年革命和建没道路的曲折探索,总结其经验教训,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建国后,国家开始进行“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也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而在1966年进入“文革”时期后,“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纵观建国后30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最重要的是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国家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二、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五、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六、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启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代化的价值关怀和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证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全方位转型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  (一)全面转型: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表明,当下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现代化必然要突破狭义的器物层面的理解和诠释,它必须是全面的转型,这不仅是对我们探索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整体性变革。  首先,社会转型强调一种整体性变迁。这一观点针对的是把现代化理解为仅仅是工具或器具方面的言论,过去关于“四个现代化”的理解,就是这种偏向。纵观人类发展史,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而不是机械的简单组合。一个现代社会,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与环境等,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社会越是发展,其有机性就越明显。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整体性变迁过程,是多要素、多方面、各领域进行新的整合的结果。  其次,社会转型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总体的质的变迁。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应当由较为适当的比例构成,其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成正比。同时,服务行业有它的通行的标准与管理机制,即服务行业产业化。而就总体情况而言,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后者的比重要呈现一种上升趋势。(2)人口结构变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从传统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前者要占绝对多数。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包括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要求建立一个实力社会”③,因此,传统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评价标准必然要发生质的转变。(3)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一元社会走向多元社会,社会职业分工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尤其是中产阶层的规模不断壮大。这些都是与前现代社会有着质的不同的。不了解这一点,对当代社会转型的理解就必然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  再次,社会转型必须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动。社会运行机制在这里包括:(1)经济运行机制变动。简言之,就是指由前现代的封闭性小生产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社会化大生产。(2)政治运行机制变动。指由国家居于社会之上的集权性、全能性管理体制转向社会自主管理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换言之,社会由人情社会、依附社会转向理性的自立的社会。因为,自立的个人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基础与重要标志,而“理性精神,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④。(3)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自然封闭等级制向自由开放自主选择的平等式的转变,是社会运行机制变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我们以往缺乏这种理解,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对于建立工业布局、提高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方面不是向现代化演进,倒毋宁说是“反现代化”的。  最后,社会转型对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依赖性问题,或者说市场经济阶段的不可逾越性问题。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依赖市场规律运作的社会。不经过这个阶段,就没有生产的社会化和人的普遍的交往关系的存在,就没有市民社会的壮大。也就是说,没有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新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就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就还会停留在人亡政息的人治社会阶段。  (二)人的发展: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关怀  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的关系中,马克思总是首先强调个人的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体的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对此,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得不到解放”⑤。并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的生存为本而是以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本质追求,这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宗旨。“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价值和地位的肯定,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角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一项任务就在于打通“以人为本”思想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理念创新开拓理论空间,提供智识资源。⑥  (三)科学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那么,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必然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人的科学发展诉求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建构等主要方面。  首先,人的科学发展诉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和必须坚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发展理论决不止于物,它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就在于自身深刻地蕴涵着人的科学发展诉求。而且,从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主体出发,人的科学发展在一切发展中更具有根本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当人的发展顺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发展需求时,才能真正理顺人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进而依靠人这个世间尊贵的主体科学地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内在包含着人的发展的科学诉求,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科学发展的归宿。就当代中国现代化而言,人的科学发展诉求何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成为我们的主要着眼点。其一,从制度上保障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公正的使用;引入系统论的机制建构和完善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为契机引导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平衡发展,从而提高教育与就业的匹配度,形成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获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其二,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研究人在各个阶段的知识、物质生活、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的需求,从大社会的整体着力,形成一套既具标准化又具包容性发展性的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图谱,以期在建立相关规章时有理有据、科学适用。其三,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人的个性和丰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阶段性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渐地形成人的具有生命延展性的生存状态。其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诠释人的科学发展,即人的发展是动态性的、现实性的历史范畴,因此人的科学发展是不断调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务必杜绝外力强拔和打压,在实践中力争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身与心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相结合。  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科学建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们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经过实践证明的不容置疑的共识。而我们曾经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生态恶化:高质量耕地逐年递减;目前在全国661个城市中,缺水城市约达400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据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均值约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石油对外进口的依赖程度,将由现在的33%上升到60%以上。⑦粮食、水资源、石油和煤炭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环顾世界100年尤其是近30年来的局势,能源问题一直是局部战争的主要因素和制约一个国家发展后续力的根基。就人类的现代化实践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现代科技文明的果实,当量变发展到质变,现代化就没有了根基。所以,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两个方面看,我们必须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战略的眼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清晰地区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和要求的发展。”⑧  最后,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探索初期(1949―1978年),我们以政治性统一一切因素,社会基本没有自身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市民社会的自然发育和成长,社会被淹没在政治国家的管控之下,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会组织建设,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发展实践证明,社会是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样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机制,而且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力源,同时也具备巨大的能量会反作用于其他系统,从而显现自身的价值存在和生长诉求。  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然造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进一步把社会的权力从政治国家职能中剥离出来,以积极的社会政策引导非政府组织发展,充分激发中国社会成长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任务与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在我国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面前,社会自组织和公民团体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救助、调解作用。当然,考察我们的社会发展现状,适度地、逐步地回归社会的权力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整体责任感需要在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历练,国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也需要时间和实践加以型塑。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求一篇欧洲音乐简史的论文。 经济论文摘要!太难了!(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