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史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该怎么考试呢

中国文学批评史该怎么考试呢

发布时间:2022-02-05 01:26:31编辑:小编归类:历史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思无邪
  2.兴观群怨
  3.文质论
  4.以意逆志
  5.知人论世
  6.知言养气
  7.得意忘言
  8.“虚静”和“物化”说
  9. “三表法”
  10.“发愤著书”
  11.《毛诗序》
  12.文气说
  13.诗缘情而绮靡
  14.风骨
  15.六观
  16.应感
  17.《体性》
  18.《情采》
  19.文以明道
  20.不平则鸣
  21.气盛言宜
  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23.点铁成金
  24.夺胎换骨
  25.竟陵派
  26.肌理说
  27.理、事、情
  28.《南词叙录》
  29.童心说
  30.“脂评”
  31.《艺概》
  32.《饮冰室诗话》
  33.古雅说:
  二、简答题:
  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
  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
  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
  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
  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
  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
  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32.简述陈师道诗论的基本内容。
  33.简述吕本中诗论的基本内容。
  34.简述严羽诗论的局限。
  3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36.简述阳湖派的主要理论。
  37.简述谢榛《四溟诗话》的主要内容。
  38.简述王世贞的诗歌理论。
  39.简述王夫之“诗以道情”的理论主张。
  40.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意”与“势”的关系的?
  41.简述叶燮的诗歌本原论。
  42.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43.简述叶燮关于形象思维的基本观点。
  44.简述叶燮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45.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美学旨趣。
  46.简述浙西词派的主要理论。
  47.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
  48.简述李贽的小说理论。
  49.简述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50.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
  51.简述毛宗岗所概括的小说艺术结构的方法。
  52.简述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53.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54.简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
  55.简述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56.简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57.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58.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的主要内容。
  59.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游戏说”的主要内容。
  60.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三、论述题:
  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2.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3.《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4.《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5.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6.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7.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8.论述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9.《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10.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
  11.论述刘勰通变论的主要内容。
  12.论述刘勰比兴说的主要内容。
  13.论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4.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15.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6.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17.皎然认为意境的本质及审美特征是什么?
  18.皎然的“自然”观。
  19.论述韩愈有关古文语言方面的理论。
  20.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21.论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
  22.论述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
  23.司空图是如何对其韵味说进行诗化表达的?
  24.论述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
  25.论述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
  26.论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
  27.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宗旨和功用的?
  28.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
  29.论述朱熹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0.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理论体系)。
  31.论述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
  32.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
  33.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
  34.论述严羽诗论的贡献。
  35.论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
  36.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37.论述王夫之关于意象生成的基本理论
  38.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
  39.论述叶燮的诗歌正变论。
  40.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主观条件的?
  41.论述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论内涵。
  42.论述沈德潜“格调说“的理论内涵。
  43.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内涵。
  44.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45.论述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曲理论
  46.论述沈璟格律论的主要内容。
  47.论述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48.论析汤显祖的戏曲艺术特征论。
  49.论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成就。
  50.论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
  51.论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
  52.论述王国维境界分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上批评标准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文质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6.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
  7.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 “虚静”和“物化”说: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由此,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物化”说与他的“虚静”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却了自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9.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10.“发愤著书”:(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1.《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文气说:(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13.诗缘情而绮靡:(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14.风骨:(1)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2)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3)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4)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5)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16.应感:陆机认为灵感的表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应感之会”,即灵感的畅通;一种是灵感的“六情底滞”,即灵感的闭塞。灵感畅通来源于“天机”,此时文笔如花;灵感闭塞,则文思枯竭,难以写出美文。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有其片面性。而且因为时代的限制,他无法对灵感的产生作出科学的解释。
  17.《体性》: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8.《情采》:(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2)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3)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4)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19.文以明道:(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韩愈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3)韩愈虽本于道,但并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5)韩愈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用自由流畅的文学语言和单句散行的新型文体去代替骈体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文体和语言的革新。(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
  20.不平则鸣:(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2)韩愈列举了从上古到唐代的一大批作家,指出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其文学作品都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的表现,也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3)韩愈特别重视文学反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初一歷史小論文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