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科技论文国民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

国民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3-03-28 23:20:05编辑:小编归类:科技论文

1. 国民经济论文1000字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格局的形成往往是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与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是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对当前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谋划与战略部署,深刻影响着发展的导向、进程、质量。发展格局决定发展质量,合理和优质的发展格局能够推动经济快速而高质量的发展,反之亦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为人民谋求幸福为导向,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赞誉的实效,而且形成了具有强劲发展韧性的体制机制,总是能够化危为机。新发展格局正是总结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根据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变局中开新局,谋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战略先手棋。

2. 浅谈国民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由于目前国外净要素收入数额不大,且资料搜集困难,我市暂略而不计,则形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一致的。

3. 国民经济现状分析论文

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每万元GDP综合能耗;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三次产值构成比例。

2.社会发展指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中小学普及率;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

4. 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课程,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

毕业生应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5. 2020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论文800字

“人是宝贵的财富。”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数量的认识逐渐发生着变化,甚至是颠覆性变化。尤其在我国,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同样推动了社会对人口规模利弊的再认识——适当的人口规模和适宜的人口总和出生率,不仅助推经济发展,更是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社会沉浮的战略问题。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研究人口经济问题的专家就全球人口增长趋势、特点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传统展开讨论,并从大国兴衰成败的视角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同时,大家判断认为,中国人口基本面能够持久支撑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全球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然而增长率在放缓,并且国与国之间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总体上较为缓慢,老龄化突出;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为迅猛,从而主导了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人口依然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按收入水平来看,格局基本类似,高收入国家人口缓慢增长,而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迅猛增长,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世界人口增长的另一个特征是普遍呈现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生育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生育率依然居高不下。低生育率导致的老龄化问题将在未来日趋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世界人口即将在2065年开始负增长。这与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模型相比,华盛顿大学预测模型明显调低了总和生育率的假设。

人们普遍不愿意生育,这是导致人口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世界多国都陷入了生育低谷,日本和韩国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20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韩国总和生育率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日本和韩国只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情形的典型。事实上,人口增长逐年低走是很多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球人口绝对规模总体上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是近百年来的增长速度持续走低,这种降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0世纪上半叶,全球人口年均增长1%,下半叶为2%,本世纪前20年降至1.3%。可以预见,全球人口绝对规模下降是必然趋势。

在人口超过1亿的14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已经连续第11年减少。俄罗斯近两年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尚不能确定已经进入稳定下降期。其他国家仍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增长率普遍呈现下降态势。作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的美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4月美国人口总量为3.314亿人,比2010年普查时增长7.4%,这是193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速。

总体看,大多数人口大国的人口呈现绝对规模缓慢增长、增长率下降的态势。在现代化过程中,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一是现代技术水平需要更高的劳动力质量,从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二是女性就业的普及与父母自身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升,又增加了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三是生活的丰富和养老的社会化,降低了养育孩子的情感和现实收益。四是便利的避孕措施,给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技术条件。这种人口特征反映了世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二战结束后,各国普遍有一波补偿性生育高峰,形成特有的婴儿潮现象。

以美国为例,从1946年至1964年,这18年间婴儿潮人口高达7600万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女养育成本高企,导致人们普遍不愿意多生甚至不生,从而呈现少子化特征,而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普遍长寿,从而导致老龄化不断加深,而且二战后的婴儿潮队列目前均已经步入老龄,构成庞大的老龄群体。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认为,人类社会整体上在2001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将在2045年跨入深度老龄社会。然而,根据华盛顿大学的预测数据,人类社会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时间将提前到2043年。

少子化、老龄化是与人口低增长同步的现象。长期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少子化是必然趋势。老龄化是少子化和寿命延长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老龄化,人们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寿命延长是人们普遍希望的结果,但是客观上推动了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年轻型人口更具活力,但是要保持较低的老龄化水平,必然需要较高生育率,从而造成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事实上,虽然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在老龄化和人口规模之间的权衡中,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特别是那些人口大国,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仍然是必要的。

在历史上,人口变化通常被当成一个自然过程,到近代才有部分国家通过人口政策来影响或者干预人口趋势,以期实现某种政治和经济目标。目前,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的措施极为普遍。对生育家庭的经济奖励,往往是累进制,特别是奖励第三个及以上的孩子,奖励金额一般足以让新生儿父母维持足够体面的生活。产假和育儿假期通常长达一年半。而雇主也被要求对育儿母亲甚至父亲提供再就业保障和育儿便利。有些国家和地区注重规划托儿和育儿的设施和服务,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此外,各国和地区也特别注重确保义务教育,减轻家庭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焦虑。

这些鼓励措施似乎在慢慢发挥作用,欧盟国家和俄罗斯,甚至日本和韩国的生育率近年都略有回升,但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

人口问题需要提前筹划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教训来看,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人是生产中最积极的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口问题需要提前筹划,而不应等出现问题之后再想对策。

美国的老龄化也比较严重,但美国依靠大量的国际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

日本和韩国人口变化已经给他们的社会经济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例如,学校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许多学校都纷纷关闭,劳动力供给不足,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依然在工作。韩国2020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实际上此前十年间,韩国政府下了大力气去解决人口低增长的问题,可谓是“重金求子”。10年来,韩国政府为了鼓励生育已经陆续投入了超过100万亿韩元,采取了各种物质激励措施,包括没结婚帮找对象,结婚就奖励现金,生孩子帮还房贷等。然而,现实很残酷,韩国政府的努力并没有扭转人口极低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1972年以来,德国每年死亡人数都多于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负。不过,从2005年起,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增加对育婴父母的福利支出,扩大对儿童保育的投资,德国人口出生率开始发生变化。在育婴政策支持方面,德国有14个月的带薪育儿假,其中两个月给父亲,给育龄夫妇提供了足够的时间。2020年1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德国人口出生率年上升0.8%。此外,德国政府也在积极促进国际移民,2015年,默克尔决定接收来自叙利亚和其他国家的100多万难民,也为德国增加了额外的劳动力人口。

因此,对我国而言,当前应大力推进各项育婴支持政策的落实,促进育龄夫妇多生育子女,努力提高社会的总和生育率。人类文明史也是人口发展史。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口问题往往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社会沉浮相互交织。人口规模是人口的最基本属性。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人口规模紧密相关,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国家崛起的重要条件。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大国更容易崛起。

事实上,近半个多世纪,除了传统发达国家,那些成功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大多数是人口小国,其中一半的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时的人口不足100万,三分之一的人口介于100万至500万。尼日利亚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其生育水平居高不下,属于典型的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均产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案例。菲律宾也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至今仍属中等收入国家。印度、越南等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巴西等拉美国家则是过度城镇化,这些人口大国都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典型。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结构,还是从经济发展和公共资源的稳定性来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都应体现为每年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理想目标是最终将生育率提升至能维持民族正常繁衍的更替水平。为此,应将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在税收、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敢于生、乐于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

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数量型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充裕,同时少儿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整个社会的抚养负担小,故而能够把资源充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质量型人口红利则表现为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自1998年以来,中国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规模自2003年起迅速扩大,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逐渐向大众模式转变。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设计师、程序员等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步入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各个加工制造部门和服务业领域。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并充分利用日趋提高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从人口规模角度看,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明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中国人口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人口结构角度看,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抚养比升高,在中等发展水平国家中的相对优势趋于缩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有一定优势。从人口素质角度看,中国人口素质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是进入前30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此外,中国人口健康主要指标总体上也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总体看,当前中国处于人口绝对红利趋于减弱,但是相对红利仍然持续的阶段。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已经达到了13.7年。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不仅直接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参与到地区经济建设,而且还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实际上,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普遍的产业集聚现象,而集聚的进一步升级则是协同集聚,即完整产业链的集聚,从而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前所述,中国正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

另一方面,中国始终是人口大国,即使面临着老龄化和少子化日益加深的趋势,但劳动力的规模依然可观。 从人口数量看,我国人口数量仍然处于增长阶段,预计202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在2050年前仍然大概率保持在14亿左右,并将长期居于第二人口大国地位。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基本国情,不会因为未来人口数量由增长转为下降而发生根本改变,也不会因为从第一人口大国变为第二人口大国而发生根本变化。

从人口质量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此外,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上述人口质量指标在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需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工程师红利”。

从人口结构看,未来中国人口红利将继续衰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完全消失。中国15—64岁人口比重将继续下降,但是2030年前仍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50年仍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总之,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中国的人口结构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相比具有优势。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市场大、人才多是有利条件。无论作为单一经济体还是区域整合的主导者,中国的核心优势就是语言相通、文化一致、聪明勤劳、追求世俗成功的众多人口。改革开放释放了人口的巨大潜能,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互联网医疗论文(互联网医疗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