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济论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31 03:00:05编辑:小编归类:经济论文

1.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先说说相同之处:

坐席安排:中餐讲究以左为尊,这个“左”指的是对面的视角,也就是主人的右手边。恰巧与西式餐桌座次安排主人右手边为主宾相同。(后面再讲座次安排的差异)。

食不言:无论中式还是西式餐桌礼仪,在吃东西时候把嘴闭上,别吧唧嘴都是基本礼仪。

吃带骨的食物要吐在餐巾上在放入盘中,而不是直接吐在桌上或地上(好恶心)。

吃鱼时候不要给鱼翻面,吃完一面,把中间的鱼骨剔除再吃另一面(歪果仁也讲究个吉利)。

进餐中不可随意退席,遇到火上房的突发事件要退席一定跟左右侧客人,及主人小声打招呼表示歉意。

再说说不同之处:

坐席安排:虽然主人右手边为主宾,但西餐礼仪中,男女主人通常不会坐在一起,(男女嘉宾也要交叉安排)这个还要看摆桌的方式,如果是圆桌(是的,西餐也有圆桌),或者长条桌,男女主人的位置通常是面对面,男主人右手边为女主宾,左手为次女主宾,而女主人右手边为男主宾,左手边为次男主宾,依次男女交叉安排坐席。这里要强调的是,出席的嘉宾如果是夫妻或男女朋友或熟人,通常不会被安排坐在一起,因为在西方宴请中,以社交为主要目的,也就是希望大家在社交场合多交新朋友。这一点跟中餐座次安排非常不同!

在西餐中,茶(或咖啡)通常是作为最后一道菜来安排,是就餐结束的标志。而中餐茶与酒同席,以茶代酒在正式西餐中不会出现。对不方便饮酒的客人,会准备水、果汁或无醇饮品代替,而不是茶。

餐巾使用:西餐中,无论男女都要把餐巾放在腿上(男士女士餐巾折口方向相反),但绝不会挂在脖子上,或者压在盘子底下(这种做法是中国改革开发后,由于不了解西方礼仪,东施效颦的结果,被以讹传讹出来的)。

敬酒:西餐敬酒通常由男女主人发起,大家向男女主人的邀请致敬,跟左右侧的宾客碰杯,其它相隔较远的客人颌首致敬即可,而中餐宴席中,客人离席相互敬酒的情景在西餐正式宴请中不会出现。

餐后小聚:西餐正式宴请中,通常茶(或咖啡)之后,男主人会引领男嘉宾先行离席,到书房或客厅继续攀谈,而女主人和女嘉宾留席约20分钟后离席,也是为了给大家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

要说起中西餐礼仪,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分享,利用午餐的碎片时间,把想到的几点在这里陈述与君分享!

2.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具体举例

1、家庭方面。

中国人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2、孝敬父母方面。

中国人认为,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3、对父母的称呼有差异。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人则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4、中西对待让座有差异。

中国尊敬老年人的具体表现,是在长辈、老人面前要讲礼让、懂礼貌。体现在公交车上,就是给老年人让座。现今,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了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乘客自觉排队上车,不拥挤、不抢座、不在公交车上占用残障人士座椅。男士可能会“绅士”一番,让座于年轻女士,但大多数人却不给身旁的老人让座。同时,西方老人在公交车上,也不愿接受别人让座,非但如此,甚至还有老人主动给孩子让座。

5、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西方人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商业活动中会对自己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规划,一旦约定好就按时执行,并且希望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行动计划性相对较弱,即使有也是富有弹性的,日程安排比较灵活。在跨国商业活动中,中西方的这一文化差异表现很突出。

3.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英语作文

在西方,课堂大多为小班,—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比较随意自由,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

英国学校大都是九点上课,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恹恹欲睡的双眼。

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

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惊讶,因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会。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4.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礼仪的最本质的不同有:称谓的不同、餐饮礼仪的不同、服饰礼仪的不同。

一、称谓的不同

1、中国:在汉语里,通常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

2、西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二、餐饮礼仪的不同

1、中国: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2、西方: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三、服饰礼仪的不同

1、中国: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2、西方: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5.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英语

  当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中,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传统是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东方传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西方礼仪见诸于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构成的礼仪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尊重的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跨文化礼仪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习俗。   一、东方礼仪的特点   古老的东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   (一)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之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有很多古语都反映出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缘这一特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很多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甚至重孙辈,不仅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女一旦成年,理所当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   一则幽默讲出了中国人讲究孝道和亲情的特点: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突然,船在行进时出了故障,渐渐下沉,客人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长深谙世事,了解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别说服他们。船长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运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即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跟着跳下去。他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听指挥。他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人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跳。”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不让他跳,他偏跳。对于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船长对中国商人则说:“你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你不跳,怎能对得起她老人家呢?”   东方人重礼仪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老敬师。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中,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等级和身份的限制,不像东方文化那样拘礼。熟人相遇一律以平等的“你好”表示问候。祖父母与孙辈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互相直呼其名。   在亚洲文化中,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意见不同时,常避免正面的冲突与争辩。中国人喜欢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给对方保全“面子”。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坚持己见,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无所谓“面子”问题。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常与老师争论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美国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自在。   (二)谦逊、含蓄   东方人谦虚、含蓄、委婉,西方人率直、坦诚。   在送礼问题上的体现:   东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受礼方:“谢谢。”但不马上打开   西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这是最好的礼物。”   ——受礼方:当面打开,夸奖一番,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面对夸奖问题上的表现:   东方人——表示谦虚   西方人——Thank you .坦然接受   (一位英国老太太夸奖中国导游小姐“你的英语讲得真好”,导游答“您过奖了,其实我的英语水平一般。”老太太表示不理解,认为导游每礼貌,“英语是我的母语,你说得怎么样我自然知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在东方,为褒义、尊称。对“老”字心安理得认可,怡然自得的心态。在西方,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   另外,在西方,老年人才更流行化妆,穿花哨衣服,而中国则认为这是“老来俏”、不雅观。   (四)强调共性(整体性)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国民都有较强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凝聚力,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谋事业出力而感到光荣。   西方人提倡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力量,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如家庭观念、孝顺老人、哺育孩子等。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五)礼尚往来   礼是联系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情感。   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都可以作为送礼理由。(甚至,第一次见面认识:“初次见面,小小薄礼不成敬意”。)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物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西方礼仪的特点   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   (一)简单实用(务实性)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进入正题之前,“预热”时间比西方人长;而英美人喜欢单刀直入,预热的阶段很短。   中国人开场白或结束语多谦虚一番。开场白常说自己水平有限,本来不想讲,又盛情难却,只好冒昧谈谈不成熟的意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或者把这一套话放在结束语中讲。   西方礼仪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没有这一套谦辞,而且这类谦辞使美国人反感:“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讲了,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比较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二)崇尚个性自由   讲求个人尊严、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三)惜时如金   西方人常随身携带记事本,记录日程安排,赴约须提前到达,至少要准时,且不会随意改动。(这一点德国人最为典型)西方人常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下班时间、休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问题。   (四)自由、平等、开放   西方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   三、东方友谊与西方友谊的差异   (一)范围与层次不同   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例:   中国人友谊关系有两种:(1)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等认识的人);(2)朋友(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并在感情上依托的人,即亲密有深交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一般熟人很多,但朋友不多。且一般多为同性,异性很少,有恋爱嫌疑。(一项调查显示,20%的日本人在订婚前没有较为熟悉的异性朋友。)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四类:(1)泛泛之交;(2)好友;(3)密友;(4)深交。   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和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一旦成为朋友,友谊时间常可以持续终生。   美国人交朋友快,忘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美国人友好随和,世界上没有比结识美国人更容易的,但是与他们深交却最困难。从边面上看,美国人常常比其他国家的人都友好,这与其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经济有密切关系。(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美国人调换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美国人经常调动工作和搬家,他们对陌生人友好。然而,这种流动性又限制了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   (三)交谈话题不同   在朋友交谈的话题上,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有很多都乐于接受的话题如业余爱好、节日、气候、国内外新闻、电影、书籍等。在西方,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不喜欢人问津的,如个人收入多少、钱怎么花、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衣服用多少钱买的、个人健康、年龄、家庭状况等。   美国学者古迪肯斯特和日本学者西田曾经研究了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交谈话题方面的深化程度和范围。他们发现,在相互比较的37点上,有16点两国是一样的。差别是:美国人一般更多地谈论和深入到婚姻、爱情、约会、性和情感等问题。日本人则较多地谈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工作、个人经历的事情、宗教以及钱财问题。还往往较多地谈论人的体态,并在这种话题上深入透彻地交谈。

6.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当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中,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传统是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东方传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西方礼仪见诸于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构成的礼仪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尊重的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跨文化礼仪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习俗。  一、东方礼仪的特点  古老的东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  (一)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之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有很多古语都反映出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缘这一特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很多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甚至重孙辈,不仅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女一旦成年,理所当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  一则幽默讲出了中国人讲究孝道和亲情的特点: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突然,船在行进时出了故障,渐渐下沉,客人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长深谙世事,了解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别说服他们。船长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运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即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跟着跳下去。他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听指挥。他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人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跳。”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不让他跳,他偏跳。对于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船长对中国商人则说:“你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你不跳,怎能对得起她老人家呢?”  东方人重礼仪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老敬师。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中,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等级和身份的限制,不像东方文化那样拘礼。熟人相遇一律以平等的“你好”表示问候。祖父母与孙辈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互相直呼其名。  在亚洲文化中,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意见不同时,常避免正面的冲突与争辩。中国人喜欢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给对方保全“面子”。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坚持己见,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无所谓“面子”问题。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常与老师争论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美国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自在。  (二)谦逊、含蓄  东方人谦虚、含蓄、委婉,西方人率直、坦诚。  在送礼问题上的体现:  东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受礼方:“谢谢。”但不马上打开  西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这是最好的礼物。”  ——受礼方:当面打开,夸奖一番,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面对夸奖问题上的表现:  东方人——表示谦虚  西方人——Thank you .坦然接受  (一位英国老太太夸奖中国导游小姐“你的英语讲得真好”,导游答“您过奖了,其实我的英语水平一般。”老太太表示不理解,认为导游每礼貌,“英语是我的母语,你说得怎么样我自然知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在东方,为褒义、尊称。对“老”字心安理得认可,怡然自得的心态。在西方,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  另外,在西方,老年人才更流行化妆,穿花哨衣服,而中国则认为这是“老来俏”、不雅观。  (四)强调共性(整体性)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国民都有较强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凝聚力,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谋事业出力而感到光荣。  西方人提倡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力量,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如家庭观念、孝顺老人、哺育孩子等。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五)礼尚往来  礼是联系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情感。  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都可以作为送礼理由。(甚至,第一次见面认识:“初次见面,小小薄礼不成敬意”。)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物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西方礼仪的特点  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  (一)简单实用(务实性)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进入正题之前,“预热”时间比西方人长;而英美人喜欢单刀直入,预热的阶段很短。  中国人开场白或结束语多谦虚一番。开场白常说自己水平有限,本来不想讲,又盛情难却,只好冒昧谈谈不成熟的意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或者把这一套话放在结束语中讲。  西方礼仪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没有这一套谦辞,而且这类谦辞使美国人反感:“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讲了,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比较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二)崇尚个性自由  讲求个人尊严、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三)惜时如金  西方人常随身携带记事本,记录日程安排,赴约须提前到达,至少要准时,且不会随意改动。(这一点德国人最为典型)西方人常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下班时间、休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问题。  (四)自由、平等、开放  西方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  三、东方友谊与西方友谊的差异  (一)范围与层次不同  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例:  中国人友谊关系有两种:(1)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等认识的人);(2)朋友(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并在感情上依托的人,即亲密有深交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一般熟人很多,但朋友不多。且一般多为同性,异性很少,有恋爱嫌疑。(一项调查显示,20%的日本人在订婚前没有较为熟悉的异性朋友。)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四类:(1)泛泛之交;(2)好友;(3)密友;(4)深交。  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和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一旦成为朋友,友谊时间常可以持续终生。  美国人交朋友快,忘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美国人友好随和,世界上没有比结识美国人更容易的,但是与他们深交却最困难。从边面上看,美国人常常比其他国家的人都友好,这与其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经济有密切关系。(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美国人调换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美国人经常调动工作和搬家,他们对陌生人友好。然而,这种流动性又限制了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  (三)交谈话题不同  在朋友交谈的话题上,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有很多都乐于接受的话题如业余爱好、节日、气候、国内外新闻、电影、书籍等。在西方,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不喜欢人问津的,如个人收入多少、钱怎么花、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衣服用多少钱买的、个人健康、年龄、家庭状况等。  美国学者古迪肯斯特和日本学者西田曾经研究了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交谈话题方面的深化程度和范围。他们发现,在相互比较的37点上,有16点两国是一样的。差别是:美国人一般更多地谈论和深入到婚姻、爱情、约会、性和情感等问题。日本人则较多地谈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工作、个人经历的事情、宗教以及钱财问题。还往往较多地谈论人的体态,并在这种话题上深入透彻地交谈。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优秀毕业论文二辩(优秀毕业论文二辩会不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