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济论文离骚论文呢(离骚论文题目)

离骚论文呢(离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5-29 04:00:09编辑:小编归类:经济论文

1. 离骚论文题目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2. 离骚题解综述论文

平仄相对,朗朗上口。

3. 离骚的论文2000字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4. 《离骚》论文

一、批评深化了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最终以死殉国的人生选择构成了其形象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有双重含义:进仕可兴邦富国并立个人之修名,但又有昏君不察、小人谗言、杀生么祸的危险,此其一;远游虽然可以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却又难慰"恐皇舆之败迹"和"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之必,此其二。"

这种进退两难的双重二难困境在后世文人那里反复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典型困境和永恒冲突。诚化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两汉文人对屈原这种悲剧性的解读,都渗透了批评者的诸多感情,使其情感化、主观化,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考量,对屈原的悲剧形态的解读存在不同的倾向。

1.道德悲剧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刻画了屈原所面对的"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困境,并悲叹到:“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贾谊在对屈原的不幸产生极度同情的同时,对屈原的人生选择给予否定,对屈原沉江赴死表示不解。

在战国时风遗留的汉初,贾谊对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理解的,他认为屈原不应执着于楚国,大可弃楚而去,自有明君可效忠,有贤臣可共事。在贾谊眼里,屈原是一个在他自己秉持的价值观里吃尽苦头的最终成为了政治黑暗时期"愚忠"的殉道者。

2.社会悲剧

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大汉统一局面的稳定,文人对国家兴盛气象的期待使他们慢慢开始凝聚于最高统治者周围,汉初那种"择主而侍"的思想不复存在。文人积极入世、参与政治的愿望慢慢凸显,大部分体现在直言进谏以改良政治弊端与社会风气。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性解读便立足于社会政治现实。

《史记·屈原列传》有:“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昔,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司马迁将屈原的悲剧归因于君听不明、奸臣争宠,奸佞之人为一己私利,置邦国、民族利益于不顾的黑暗政治现实。可以看出,司马迁掷地有声的评击统治阶级是感于自己的政治遭遇,对其发出的激烈地控诉。

3.命运悲剧

西汉末期,经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皇权的加强以及经学思想的错制,使文人忌惮皇权,敢怒而不敢言。扬雄在《反离骚》里,对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资娵娃么珍養兮,鬻九戎而索赖。凤皇翔于蓬睹兮,岂驾鶴之能捷?聘骅骝以曲艰兮,驴骡连蹇而齐足。枳棘之榛榛兮,螈貁拟而不敢下。”

表达了对恶势力的痛恨,但扬雄舍弃了君不作为的现象,在抨击了黑暗的环境之后得出“夫圣哲之不遭兮,固时命之所有。”“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的论断,将屈原所遭受的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从而扬雄给出了随命而安、全身远害的选择。

4.性格悲剧

至班固时期,经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在政治上全面确立,对屈原悲剧性的分析,己不仅仅停留在扬雄对屈原不顺应命运的否定阶段,班固用儒家纲常对屈原的行为进行了否定,不仅否定了屈原"数责怀王",认为君臣之道之下人臣不该对君王有所不满,还将屈原的赴死行为有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中庸之道,这样偏激的行为所导致的人生悲剧是其“狷狂”性格所导致。

二、屈骚评论体现出的革新

屈原评论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很难躲过儒家诗学对其影响。经学所建立的审美品评标准是两汉时期唯一成熟的文学批评体系,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其中难免要遭遇种种不能被儒家学说所解说的文学现象,这些现象所标示的正是儒家文学思想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文学自身的文学性与独特性。两汉屈原评论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人的觉醒,逐渐挣脱经学的文学批评框架,创立了诸多新的文学批评新视角。

对屈原"激愤"的情感的争论便可以看做是文学审美对诗学传统藩篱的挣脱。屈原在《离骚》中怀着强烈的义愤抨击浊世,"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司马迁有感于此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在司马迁眼里屈原是有着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和高昂的主体人格精神的抒情主人公,对于黑暗的政治、君王的昏庸,嗤以愤怒控诉,表现出不折不烧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愤著书"说,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发愤著书"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诗可以怨’的理论渊源,又在主导精神上突破了'诗可怨’的理论局限,在文学创作情感问题上自成一家之言。"

儒家诗说的"温柔敦厚"与屈原作品中情感表达的丰富的辞藻,浓郁的意象,夸诞的神思等相互拒斥。"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表明屈原赋当中忧神苦思的情感和非法度所正、经义所载的内容不符合儒家诗教观。

班固认为诗可以讽谏,但要"主文而谲谏","诗可以怨",但此怨"是"止乎礼仪"的怨,屈原在其作品中的"怨"大大超过儒家所应许的范围,所以班固对屈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是否定的。

对屈原艺术的评价可以看做是两汉文人对儒家经学思想的集体叛逃。扬雄《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他最早以"丽"论屈骚,虽然对"丽"这样的字眼还有所顾忌,用"则"来加以规范,但这颗"叛逆"的种子一经种下,便会疯长,屈原作品辞赋如此耀眼的特征一经提出,便是文人再也不能忽视的闪光点。

作为经学的坚决择卫者班固则称《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弘博丽雅”四个字,便是对《离骚》文采颇高的评价,特别是其中的"丽"字,并非儒家评诗论文的标准,可以看出班固作为文学家,以文学家的自觉在传统儒家诗学体系之外勘探文学自身的恃点。龚克昌、詹福瑞等学者都明确地把"丽辞"作为"汉代文学自觉"的重要依据,扬雄、班固作为两汉的纯儒,也不免脱离诗学评论标准,为文学的自觉做出贡献。

三、“诗骚”逐渐融合与并称

《诗经》与《楚辞》作为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体系,其差异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诗经》中"发乎情,止乎礼"对情感抒发的克制与屈骚中"发愤抒情"对情感的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诗经》注重现实功用,文章内容重写实,而《楚辞》作品中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神话故事;三是以《诗经》所建立起的儒家审美观提倡“温柔教厚”、“朴素”与屈原作品“博宏雅丽”、“浪漫奇情”的艺术特点也构成矛盾。

两汉屈原批评是在儒家诗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屈原作品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其本身的文学特色并不符合儒家传统诗学,然而两汉文人为了使屈原作品受到广泛的认可,他们不得不将屈原及其作品纳入儒家审美的框架内,对屈原进行最大肯定。随着文学的觉醒,两汉文人自觉接受两种艺术体系,并逐渐泾渭分明。

虽然至到东汉末期,王逸的屈原批评仍然"依经立义",但对屈原作品艺术特色的批评,己形成独立的审美体系。这两方面的评价表现了儒学与楚骚的结合不仅意味着文士的个性情感对僵化的儒经文化模式的冲击,而且决定楚骚重新被认知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参与文学致用思想的建设。

屈原及其作品经过两汉文人的反复认识与解读,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司马迁针对《离骚》产生的动因是"盖自怨生也",提出"发愤著书"说,成为屈原作品的显著恃点。其次,王逸在刘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途而见义远"的基础上将屈作中的比兴手法具体化,提出"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

再次,对屈原作品中俶诡怪异的想象与神话的认识,从班固对艺术想象的否定到王逸对神话传说的误读,虽然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两汉文人的正视,但促进了后代对屈作中想象与神话成分的重视。

四、总结

我国诗歌史上不再仅仅有《诗经》,屈骚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它影响下的汉赋发展壮大,五言诗相继诞生,诗歌不仅仅再是以政治讽谏、温柔敦厚为特点,而是出现了更多丰富生动的形式。

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范型,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两千年来的文人志士。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我们应该将目光回溯到汉代,是汉代的文学家们将在先秦史料中并未记载的屈原拉回到历史的舞台,展现其熠熠生辉。两汉时期的屈原评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5. 离骚论文题目怎么写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6. 离骚的论文题目

1924年11月与梁秋实等人一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诗人是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7. 离骚论文选题

《汨罗江畔的诗人》《端午遗事》《歌离骚思屈原》

8. 《离骚》论文的参考文献

是的,张家骥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创作涵盖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诗歌流派,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蕴。他的诗歌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此外,张家骥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批评家,深入探讨中国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

9. 离骚论文题目有哪些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铨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

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 《史记》、 《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 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 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 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 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 《西城风俗 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 觉三昧》、 《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 《通宗易论》、《语录 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蛋糕房论文(蛋糕房设计理念) 进头脑论文(进头脑进教育进课堂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