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文学论文季札的简介(季札读音是什么意思)

季札的简介(季札读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5-30 21:00:11编辑:小编归类:文学论文

1. 季札的简介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2. 季札读音是什么意思

常州的读音与沧州接近。

1.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

2.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3.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

3. 季札介绍

“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矣。”《资治通鉴》

如果微子能够取代纣为做王上,那么老祖宗成汤就可看到自己建立的国家天长地久了;如果季札能继承三哥馀昧的国主之位,那么吴国的老祖宗太伯就可以一直享受后代的祭祀了,但是这两位宁可自己国家灭亡也不愿意贸然就位一国之主,实在是因为礼的大节不能随便搞乱啊

4. 季札读音是什么

读音是:zhu fan yu ji yu mei he ji zha.

5. 季札的典故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今常州)一代,又称(延陵季子)。贤德:季扎之父寿梦继承吴国王位后,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诚信: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6. 季札生平

[1]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2]特:只是

[3]环以象:即象牙环。《礼·玉藻》:“孔子佩象牙环五寸,而綦组绶。”

[4]欹(qī):即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

[5]比德:同心同德。

[6]惩志:儆戒、鉴戒。

[7]黄中立:人名,生平不详。

[8]柯:草木的枝茎。

[9]大易:指《易经》。

[10]无庸:不须、不必。

[11]瞒:通樠,渗出貌 。《庄子·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12]液:汁液。

[13]瘿(yǐng)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

[14]樛(jiū)屈:树木向下弯曲。

[15]泰伯:一作太伯。《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遂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文王卒,其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

[16]季子:即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17]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后用以形容君子固穷,以死守节。

[18]曾子:曾参,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事亲至孝,尝耘瓜误断其根,父怒,援杖击之,几死。有顷复苏,鼓琴而歌。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陷父不义,安得为孝乎?”参闻之,遂造孔子谢过也。

[19]胶:拘泥。

[20]“《传》曰”句:传曰,指《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1]平居:平时、平素。

[22]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以谓从容不费力,如应付裕如。

[23]岂苟然哉:意即:难道是随便的吗?苟然,随便的样子。

7. 季札的后代

季札后人叫季及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寿梦的四儿子,非常的贤德。多次辞让国君之位。但他的儿子历史上没有记载,不知道他的名字。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王寿梦崛起。寿梦生有四子,从长自幼为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季札素有贤名,寿梦欲传位于他,但季札坚辞不受,于是还是长子诸樊继承了王位。但诸樊和后来继位的余祭、余昧都曾要按照父亲的遗愿,让位季札,每次都被季札推却了,后来实在推辞不掉,就干脆逃走了。季札在吴国的封地是延陵,因此后人便称他为“延陵季子”

8. 季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说吴国被越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吴国灭亡的过程。

吴王夫差在征服越国之后,醉心于争霸中原。数次征伐齐国、鲁国,虽取得部分胜利,但也消耗了大量国力军力。而此时的越国,从国王勾践到普通百姓,都在卧薪尝胆,为报仇积蓄力量。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率军队主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勾践抓住机会,大举伐吴,攻进吴国并俘虏吴国太子。最终,夫差争霸不成,反被越国所灭。

综观吴国由强转弱,乃至灭国的过程,我个人总结以下了三点教训:

1.国虽强,好战必亡。

吴国战胜越国之后,军事实力达到顶峰,国力强盛。实力的扩大也助长了吴王夫差称霸列国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他几次出兵攻打齐国,鲁国,极大消耗了自身国力,给了念念不忘雪耻的越国以可乘之机,吴国也成为夫差争霸野心的陪葬品。

2.亲贤臣,远小人。

吴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季札、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季札品德高尚,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孙武、伍子胥都是杰出的军事家。正是重用这些杰出人才,吴国才打败越国,有了争霸的资本。后期夫差宠信伯嚭,而这个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正是在他的谗言下,夫差杀了伍子胥,自毁长城,使吴国慢慢走向了灭亡。

3.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夫椒之战后,吴国本可以一举灭了越国,永除后患。伍子胥深知勾践为人能坚韧吃苦,力劝夫差杀掉勾践。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听信收了越国贿赂的伯嚭之言,答应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给越国留下了复仇的火种,结果把自己葬送在越国复仇的冲天大火中。

以上就是本人从吴国被越国灭亡中总结的教训,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9. 季札是个什么样的人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一说到狄仁杰,大家第一形象肯定就是各种影视剧中塑造的那个断案如神的大神探,狄仁杰的形象是现在影视剧的一个大IP,不论是大银幕还是小屏幕,都对这一人物偏爱有加,也正是因为各种影视剧的推波助澜,狄仁杰已经成为了跟大宋包拯齐名的两位大神探。但是真正历史真的如此吗,其实神探之名并不坐实,狄仁杰并不像影视剧中所说的那样,反而是在为官一途上有自己的见解,《宦书》作者就是狄仁杰,他本人也一直是唐朝时期的政府要臣。哪究竟狄仁杰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历史的面纱。

我们先看狄仁杰所处的时代,李治武则天时期,也算是盛唐时期了,当时的狄仁杰只是一个地方官员,而且不是一把手,而是一个法曹,什么叫法曹,类似于现在的法官。后来迁到大理寺任寺丞,也就是同样职能的一把手了。大家都知道法官的职能就是断案,大理寺丞同样如此,狄仁杰被虚构成神探也是因为他断案的能耐大,没有冤假错案,并不是他破案能力强。

狄仁杰还有一个事是大家喜欢拿出来诟病的,什么呢?说狄仁杰在高宗李治时期就是当时的大理寺丞,后来到了武则天这里,他依然是朝廷重臣,说这不是违背常理吗?都知道重臣的一个要素就是不事二主,这狄仁杰这么做可不就是个墙头草吗?甚至后来狄仁杰还劝武则天传位儿子,还大唐正统。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说狄仁杰墙头草是冤枉他了,且听我慢慢说,狄仁杰之所以变得为官圆滑跟武则天有脱不开的关系,当时藩王造反,当朝丞相带兵平乱,本来造反已经平定,但丞相张光辅下令屠城,被狄仁杰拦住,随后被张光辅参了一本,被贬了。自那以后狄仁杰就变得圆通了,这也是他后来身居高位的原因。

说起狄仁杰,那可是赫赫名臣,古人能在影视剧经常露面的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帝王霸主外,很少有人能经常露面,但是狄仁杰就是当仁不让的一位。

很多史学家对狄仁杰评价之高堪称与当代周恩来媲美,敌对势力双方都高度评价和认可。狄仁杰经历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时代,同时得到了两任君主的重用。

其实狄仁杰能够持续发光最大的优点就是深刻贯彻老子之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用现在的话就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由于体恤老百姓,不畏权势,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唐高宗任命他担任大理丞,也就是现在的政法委书记,统管公检法,竟然到任一年就处理了前好几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件,最难得的是没有一人上诉伸冤,可想而知狄仁杰的处理问题能力和维护公正的决心。

武则天当政竟然没有对他在李唐的履历有丝毫顾忌,毫不犹豫任命他为宰相,两朝君主都如此重用,但是狄仁杰毫无膨胀之心,更加严于律己,谨慎持重。

工作干得好,人又公道正直,武则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公元691年赐给他一件紫袍上绣12个烫金大字:“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丞”。

特别是武则天准备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时,狄仁杰刚直睿智站出来据理力争,他从母子亲情角度力陈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与前太子李显,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因此,狄仁杰被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称为对唐室有再造之功的肱骨名臣。

但是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可就不那么为老子长脸了,凭着老子的光环弄一官位在封建社会本无可厚非,但是据《旧唐书》记载所述狄景晖:“其人颇贪暴,为人所恶!”

狄景晖刚当官时对自己要求还算严格,但是随着官位不断晋升,越来越不能把持自己,特别是升任并州魏功参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后,更加不检点,《后唐书》列举其敲诈大户、肆意纳妾、卖官标价……,几乎当前社会贪腐行为都囊括了。

狄仁杰早年在并州当过刺史,老百姓念他公正清明,为他立了一座碑。结果狄景晖胡乱非为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一气之下将狄仁杰的碑砸了。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说狄仁杰总共出任两次宰相,第一次因为被陷害,贬官了,为什么被陷害?因为狄仁杰当宰相得罪了不少人,被小人陷害要造反,武则天时期的举报可是很有名的,狄仁杰因此被下大狱,随苟全性命,宰相之位肯定没了。

但是后来契丹作乱,狄仁杰又被找回来了,还是出任宰相之职,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能力还是认可的,不过这人骨头太硬,留在身边太麻烦,也正是这次回来,狄仁杰拥护武则天之子李显上位,恢复了大唐正统。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倒牛奶论文(倒牛奶事件的思考) 引用电视的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