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史论文公元317~382年,北方战乱,东晋为什么不趁乱统一北方?

公元317~382年,北方战乱,东晋为什么不趁乱统一北方?

发布时间:06-10 23:05编辑:小编归类:历史论文

公元317-382年这段时间是指东晋王朝在南方建立政权到淝水之战前的这一段时间,此段时间北方乱,南方的东晋也不消停,虽然进行过几次北伐但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大都是内部权力争斗,互相掣肘造成的。

317年-382年的东晋北伐。

一、闻鸡起舞——祖逖北伐,对手前赵。(317-321年)

316年,琅琊王司马睿奉命率领士族南渡,此时的北方处于混乱之中,很多地方尚有西晋的军队存在,少数民族并未全部占领北方的领土,况且北方的汉人也大都希望汉人自己的皇帝管辖,对少数民族有恐惧之心(也有不担心的)。

祖逖本来是西晋的中下级官僚,南渡后担任军咨祭酒(军师祭酒后来的演变),也就是军队上的军事顾问兼参谋,他在京口(现江苏镇江)招募士兵,京口是北方民众南渡的一个关键节点,是移民的聚集地。看着南渡的难民,祖逖也了解了北方的好多情况,他建议司马睿兴兵北伐,此时的司马睿立足未稳,不敢轻言北伐,不过有人提出北伐也不能打击,应该也可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于是给祖逖一个奋威将军的称号、豫州刺史,一千人的粮草、3000匹布,豫州这个地方在前赵手中,是一个空头衔,打下来才有了实际的控制区。(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北伐功败垂成)

这时祖逖原来的同事担任并州刺史,在北方坚持敌后斗争,两个人正好可以相互配合。令司马睿和东晋的士族门阀没想到的时,祖逖没有东晋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并且准备进攻黄河以北的后赵政权。

司马睿和士族大姓们开始担心起来,不靠政府就招募了这么多军队,收复了大片地区,万一成长起来可就不好收拾了。不行,必须遏制祖逖的发展,于是派遣戴渊出兵镇守合肥,是祖逖的顶头上司,戴渊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牵制,不让他继续扩大兵源,收复河北地区。

祖逖不能北伐,忧愤而亡。司马睿和拥护他的大族是幕后黑手。(晋元帝司马睿像)

二、胎死腹中——庾亮北伐(339年),对手后赵。

庾亮是东晋明帝(322-325年在位)的老丈人,不过可惜的是东晋明帝在325年就去世了。334年,庾亮走向了权力的高峰,总督江州、荆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等六州军事,江州、荆州、豫州三州刺史,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位辞了)。这一配置相当于东晋长江以北地区的军事指挥权、行政权都握在手中,他积极筹备,等待北伐的时机。

339年,庾亮上书准备北伐,主要点是后赵石勒于334年去世。东晋朝廷中王导同意北伐,但其他众多大臣分析认为庾亮不是后赵石虎的对手,都反对他北伐。后赵石虎是一个军事家,东晋的军事举动早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和庾亮几次初步交锋中,东晋军队都吃了败仗。

这一次北伐还没有完全启动就胎死腹中了,庾亮被气死了。(石虎动漫形象,庾亮应该不是他的对手)

三、虎头蛇尾——褚裒北伐,(349年)对手后赵。

褚裒是晋康帝司马岳(342-344年在位)的老丈人。349年,后赵石虎去世,后赵内部纷争不断,内乱不止,于是褚裒开始北伐。

349年,褚衰率领三万军队进驻彭城(江苏徐州),因接应鲁郡(山东曲阜一带)的一批晋朝移民,派遣了3000人去接应。后赵军队两万人同东晋3000人对战,结果全军覆灭,褚衰只好率军南撤。

褚衰撤退到京口后,在战斗中阵亡将士们的家属哭声震天,对他打击很大。同时,由于他北伐虎头蛇尾,听到消息的黄河北岸的晋朝遗民二十多万渡过黄河,请求依附东晋。已经撤军的褚衰根本无法接应,导致这二十多万民众几乎全部死亡,被后赵军队所屠杀。

这次北伐始于349年7月,8月撤回,年底褚衰忧愤而死。

四、送财童子——殷浩北伐。(352-353年)

殷浩少年成名,自视甚高,于当时的桓温齐名。桓温曾经用10000人消灭成汉政权,他自然也不服气,东晋朝廷为了压制桓温日益增长的威望和军事才能,于是推出了殷浩来制衡桓温。

350年冉闵夺取后赵的权力建立冉魏,屠杀后赵皇室和以羯族为首的少数民族,北方大乱,东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夺回大片国土。东晋还是做了一些北伐的工作的,氐族人苻洪被东晋封氐王、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等职务,苻洪就是后来前秦皇帝苻坚的祖父。(苻坚雕像)

352年,不懂军事的殷浩率军开始出征,不过刚骑上马的殷浩就从马上掉了下来,这预兆着出师不利。果不其然,以前投降东晋的将领们开始反叛,尚未开始大规模军事北伐,内部已经开始乱起来。不过殷浩利用少数民族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刺杀了前秦的苻健(前秦苻坚的伯父)。

353年,殷浩率军7万北伐,羌族人姚襄为先锋。姚襄是羌族的首领,他的弟弟姚苌建立了后秦,姚襄为后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多亏了送财童子——殷浩。

这次北伐先遇到张遇在许昌叛乱,只好退守,不久再次整军北伐,这一次遭遇到姚襄的叛乱,吓得殷浩丢弃了几万人的辎重狼狈逃跑,这为羌族姚襄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姚襄部也趁此机会开始崛起。

这次北伐不但没有多大成果反而竖起两个反对派,一个是前秦、一个是后秦,后秦的崛起多亏了东晋的“资助”。

五、图谋称帝——桓温三次北伐。

自从桓温用10000人消灭成汉后,桓温就成了东晋王朝皇帝和士族大家的潜在的最大敌人,处处限制桓温的发展,用书生殷浩北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晋朝廷不在乎战争的胜负,就是不让桓温进一步扩大军权。殷浩北伐接连失败,桓温也就走到了北伐的前台。

1.桓温北伐前秦(354年)。

此次北伐前秦的采取的策略是孤军深入,黑虎掏心,一举拿下前秦的都城长安。桓温率军一路血战,进逼到前秦都城长安附近,由于是孤军深入,后勤供应自然接济不上。于是收集关中地区的小麦作为军粮。前秦了解这一情况后,据都城而战,坚壁清野,断绝桓温军队的粮食补给,桓温只得南还。南还过程中,前秦军队趁机掩杀,桓温兵败。

2.桓温北伐姚襄(356年)。

这一次北伐的对象是殷浩“资助”起来的姚襄,目标所在地是西晋的都城洛阳。这次出征桓温在洛阳大败围困洛阳的姚襄,姚襄败退到黄河以北,桓温占据了洛阳。

桓温拜谒了西晋皇帝的陵寝,并派人修复破坏的皇帝陵,不久桓温带领一批百姓南撤。这次北伐占领的司隶(洛阳附近)、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沦陷,这些地区的百姓已经非常少了,要么南渡,要么被杀,要么依附北方政权。

3.桓温北伐前燕(369年)。

桓温此次北伐前,首先兼并军权,长江以北地区的军权、行政权几乎全部在桓温的控制之下。桓温北伐前燕的目的性非常强,假如击败前燕的话,桓温带军功入朝,废掉东晋皇帝而自立。(桓温雕像)

桓温心中始终不敢放开手脚与前燕分出胜负,谋士的进谏也不听。前期桓温的军队势如破竹,前燕王朝眼看就要被颠覆。此时前秦苻坚支援前燕,而后勤补给的短板再次显现出来,军粮耗尽的桓温军队烧掉辎重南撤,被前燕军队追杀导致惨败。

东晋在317年-382年期间不断北伐,东晋皇室和门阀士族们对北伐的兴趣没有那么高,对北伐的掣肘最大,况且黄河流域也由于战乱,土地虽然广阔,但民众流失非常严重,谁也不愿意待在经常发生战争的地区进行耕种,保命是最佳选择,因此中原地区成了鸡肋之地。

东晋门阀士族政治和内部的混乱。东晋王朝建立之初是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拥立为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称谓,当时王导主政,王敦主军事,王家一时风光无二。司马睿深感帝位不牢固,于是提拔其他门阀士族以制衡琅琊王氏。(王是指王导、王敦兄弟,马是指司马睿。)

322年是一个时间节点,此时祖逖已经于321年去世,王敦觉得能够在军事上抵御他的人才已经没有了,于是起兵反叛。目标直指司马睿的宠臣刘隗、刁协等人。

王敦率军进攻都城建康,并攻打下来,皇帝司马睿只好脱下军装向王敦求和,王敦答应了,不过将朝中异己尽力铲除,司马睿(323年)在忧愤中去世。

王敦加紧篡位的步伐,不过他篡位的计划被晋明帝司马绍知道了,因此派王导为大都督,两个堂兄弟开始互怼。王导知道自己的堂哥王敦有病,于是在军中召集家族成员一起为王敦办丧事,结果全军都知道王敦已经死了。

王敦的威慑是十分强大的,王敦已死的消息鼓舞了军队士气,东晋朝廷的大军击败了王敦的先锋,病重中的王敦想亲自率军出击,但始终无法上阵,被自己的堂弟王导阴了一把。

王敦之乱平息后,又发生了“苏峻之乱”,东晋皇室的权威江河日下,皇室和门阀士族共同执掌的时代开启了。

从公元317年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到公元382年淝水之战前前秦符坚统一北方这段历史,东晋之所以不能趁乱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从宏观角度和南北方发展来分析:

先从宏观角度去看这段历史,分析为什么东晋不趁乱统一北方?1、留守北方势力,无法形成有效对胡威慑东晋之所以立朝,是西晋在永嘉之乱被匈奴、羯灭亡,西晋的最后主力在当时基本被消耗殆尽。永嘉之乱中,司马越和王衍东逃,率领的是晋朝最后的主力,被匈奴、羯族部队消灭,西晋也随之灭亡。

自此之后,虽然北方依旧存留许多晋朝将领,镇守城池与胡族对抗,但成效很小,不能形成对胡族打冲击。如刘琨在西晋灭亡后,在晋阳城镇守九年,抵御匈奴和羯族的进攻。后刘琨因为势力衰微,投奔鲜卑段匹磾等人,最后被杀害。

从刘琨等人在北方的活动,可以看出当时晋朝存留在北方的势力很弱,稍微强势一点的是流民势力。但像郗鉴、苏峻等流民帅,在东晋立朝之后便纷纷南下,放弃了留守北方选择南下。

北方在这段时间里,晋朝的抵制力量越来越小,再也没法对胡族形成有效威慑。

2、东晋没有实力去北上统一北方晋朝在北方留镇势力不强,南方东晋也没实力去收复失地。

虽然东晋有过北伐经历,祖逖、桓温、庾亮等人都有意北上,但最终因为自身实力限制,无法对北方形成有力冲击。

这阶段的东晋,处于发展国力的上升阶段,对北方的局势也是防守多于进攻。东晋主要军事实力,都沿长江一线对峙北方而存在。

并且,东晋内部面临协调南迁的侨姓士族和南方士族的问题,皇权与门阀之间的矛盾,方镇与中枢的矛盾等内部原因,导致东晋无法集中全部国力去北上收复失地。

3、北方胡族势力的强势永嘉之乱后,西晋内部国力衰退,胡族势力趁势而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刘琨、邵续、李矩等人,面对匈奴等胡族势力,也不占任何优势。

石勒攻邵续,段匹磾救之。《邵续传》(李矩镇荥阳被围)会刘琨遣参军张肇,率鲜卑范胜等五百馀骑往长安……屠各旧畏鲜卑,遂邀肇为声援,肇许之。贼望见鲜卑,不战而走。《李矩传》从邵续和李矩等人对抗匈奴等胡族势力的战局看,北方晋朝势力是一点威慑都没有,还要依靠鲜卑段匹磾等人的救助。从中能够看出当时胡族武力的强大,东晋在此情况之下,无法对北方形成优势作战。

而且,发展到公元382年,氐族符坚的前秦势力,已经有逐步统一北方的威慑,其实力也不容小觑,东晋选择开战不占优势。

以上三个宏观角度去看,晋朝北方留镇势力不够威慑胡族,南方东晋没有足够实力北上,以及北方胡族势力的强势,都是东晋无法北上趁乱统一北方的原因。

再从具体的南北方自身的角度,来看东晋无法趁乱北上完成统一的原因:1、东晋特殊的门阀政治模式,导致内部矛盾不断东晋是司马睿与王氏,联合江东士族门阀建立起来的王朝,是典型的门阀政治模式,门阀士族在东晋王朝当中起到关键作用。

东晋建立后,北方虽然战乱,但东晋内部也因为门阀政治的特殊性,叛乱非常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专权,都跟东晋门阀士族的影响有关。

王敦之乱是琅琊王氏与司马皇族之间的矛盾,王敦无法忍受司马睿对于自己的压制,因此导致了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是在王敦之乱后,执掌朝政的颖川庾氏庾亮,妄图压制地方流民帅的势力而引发。

桓温则是在苏峻之乱后,因为势力逐渐强大,被司马氏和谢氏等门阀忌惮,导致桓温对中枢不满,行废立之事。

从这几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叛乱当中看,东晋的特殊门阀政治模式,让东晋内部矛盾不断,东晋内部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去维持内部稳定,因而丧失了很多北上的机会。

2、东晋内部门阀的互相忌惮,导致北伐成效不大除了几次叛乱之外,东晋在淝水之战前也有过几次北伐的经历,但大都以失败告终。祖逖、桓温等人的北伐,都与东晋内部门阀之间的互相忌惮有关。

祖逖的北伐原本就是司马睿不愿意看到的,原本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正试图稳定江东局势,坐稳自己晋朝皇帝的位置。面对想要北伐,收回中原,匡扶晋室正统的祖逖,司马睿当然会不会乐见其成。

在祖逖取得较大成绩,震慑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后,司马睿忌惮祖逖的影响,利用自己近臣戴渊,取代了祖逖镇守合肥。

而之后司马睿因为王敦之乱的缘故,让戴渊进京平乱失败,让原先祖逖打造的对峙北方的优势,彻底沦丧。东晋失去了一次北上收复失地的机会。

东晋经历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后,得到了几十年的稳定局势,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桓温趁势北伐,灭掉成汉等十六国政权,甚至一路收复旧都洛阳。

但桓温的成绩受到了东晋朝廷和门阀的忌惮,司马昱让殷浩取代桓温北伐统领位置,造成了北伐的巨大失败。最后,桓温在谢安等人的对抗下,郁郁而终。

东晋庾亮、庾翼、褚裒等人都有过北伐经历,但却效果都不大,如同桓温大举北伐,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的北伐,在淝水之战前再也没有。

3、北方五胡十六国经历第一次统一大势相对于东晋主要集中在内部的矛盾不同,北方混乱局面在公元317~382年之间,趋向于第一次统一局势。

前秦国力在符坚时进一步发展,符坚在王猛辅佐下,让前秦达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局面,可谓是强盛一时。

并且,对外作战中,前秦消灭前燕、代、前凉等十六国政权,北方基本都属于前秦统治。

面对逐步强大和呈现统一局面的北方,东晋尚且存在内部门阀争斗,无法集中全部国力对抗北方,已经逐步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机会。

结语从宏观角度看,胡族的强势和东晋实力不足,是东晋无法趁乱北上统一的原因。从南北方各自发展来看,东晋内部门阀斗争和北方前秦逐步实现一统局势,都是东晋北上无功的内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想写一篇关于张嘉佳的论文,不知道题目该怎么拟定 幼儿教师写科研论文意义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