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管理论文阮籍散文作品论(阮籍散文作品论文怎么写)

阮籍散文作品论(阮籍散文作品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3-17 23:30:05编辑:小编归类:管理论文

1. 阮籍散文作品论

全面解读《滕王阁序》  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览洪州美景,消心中郁结,这似乎是25岁的王勃来到这片毓秀之地的一种心态。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全文“四美”之要义,一言以蔽之:赞显达宾主,发失路之悲,歌青云之志,托龙门于群公

2. 阮籍散文作品论文怎么写

1、意思是:阮籍不这样猖狂就没有人会认得他,他出门大笑一声,便有大江横流的气概。

2、原文: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元好问论诗三十首3、注释:块垒:比喻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

老阮: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得:识得,理会他。

4、赏析:此诗应是暗指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态度之作。

前两句,描写作者对人生际遇的失落:纵横诗笔见高情,指的是作者经常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情操,更暗指作者无以施展的人生抱负;何物能浇块垒平,通过反问的形式递进说明,诗作依然难掩和平复作者内心的痛楚;接下来,诗作又是为之一转,展现出作者无奈之下的豁达态度:老阮不狂谁会得,直译:阮籍不狂则无人相识。

这是作者无奈之下的自己安慰,也是作者为自己“诗笔见高情”的自我辩解。

出门一笑大江横,直译:走出门去仰天一笑便看到大江横流。

这是作者强压内心的失落、忘却人生抱负之后,转而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有点我行我素、独自风流的放荡和无奈。当然,既为诗,直译挺可笑,只为帮助理解而已。诗中意境,唯有意会,方觉回味无穷。

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

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高情”)。

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正是他高尚情怀、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

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5、作者: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

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3. 阮籍作品分析

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抗议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三国名士嵇康与吕安善关系如何

嵇康和吕安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吕安仰慕嵇康的高致,而嵇康也非常乐意帮助朋友,二人的关系非常契合。

关于嵇康和吕安,还有一个小故事这里不得不提,嵇康和吕安关系很好,就算相隔千里,但是只要想念对方,就会不顾路程遥远,也会动身前往相见,这正要说明当时人们的豪放和不拘小节。

有一次吕安想要见嵇康,到人家家门前发现不在家,虽然心里有点不开心,但还是没有怨言,嵇康的哥哥嵇喜看到吕安来了很开心,出门来迎接,但是吕安没有进屋,而是在门上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

嵇喜没有反应过来,以为吕安故意这样做,其实不难发现这凤字拆开来看就是平凡的鸟,他是觉得哥哥不如弟弟好啊,后来也有人拿这个比喻造访不遇的情况。

嵇康交朋友的时候看中的是心,在乎的是性情是不是合得来,可以从吕安和阮籍与嵇康的交往中得到结论:嵇康的哥哥因为依附司马氏贵族,被当时的文人看不起。

在嵇喜代替弟弟为阮籍的母亲吊唁的时候不被待见,在吕安想要见嵇康见到嵇喜的时候被说成平凡的人,嵇康在临死前,将自己的事情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山涛,却没有和自己的哥哥说也是这个原因。

嵇康和嵇喜虽然是兄弟,但是二人志趣不一样,所以嵇康真正的朋友是吕安。阮籍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嵇康和吕安的交往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互相赏识的基础上,不然是成为不了朋友的。

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的故事

《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是嵇康加工而成的曲子,在长期的流传中,就像民歌一般影响着人们,正是因为嵇康在临死前弹奏了这首《广陵散》这样有名的乐曲才被人们知道,嵇康的名字也一直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魏晋名家嵇康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三国名士嵇康四弄是哪四弄

嵇康四弄,说的是他创作的四首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也被称为“嵇氏四弄”,这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一组琴曲,和东汉的“蔡氏五弄”一起成为“九弄”。

其中嵇康在死前弹的《广陵散》更是成为十大古琴名曲,而嵇康本人也在历史上被誉为“琴之师长”。

长清、短清两曲,是从皑皑白雪中取意,想要表达的是洁身自好的精神,嵇康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个魏晋交错的年代,我们文人墨客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要和官场有半点关系,在哪个黑暗、无序的朝廷中,只有自取灭亡。

同时嵇康还彰显了自己超凡脱俗的志趣,他不但自己做到淡然洒脱,还通过言行影响身边有抱负的人,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长侧和短侧应为解释的意思很多,我们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但是这两首的结构应该是和长清、短清大致相近,都是借洁白的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清高的品质。

嵇康四弄有异曲同工的感觉,都是在表述自己的志向高远,在这个乱世没有选择随大流的嵇康,通过写文章、作曲来对这个世界呐喊,他是魏晋和官宦斗争的典范,他主张不做官,不是不想报效国家,而是想让更多的有志之士认识到,社会的腐败,官员的无能,就算只做一个铁匠也有铁匠的志趣,有当官的没有的高洁。

四首曲子意味深长,当人们在弹奏的时候,是不是能想起嵇康的坚持,是不是能看到嵇康的心酸泪。

绝交书的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和山源不同的立场,他认为山源没有羞愧之心,嵇康用先人的例子来启示山源,《与山源绝交书》本来是用作对山涛的做官邀请,是一封辞谢信,但是嵇康在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意志。

4. 阮籍的论著

晋书和世说新语等典籍均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咏怀诗》中,仅有一首有关“药”,据考证,不吃五石散的几率更大。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5. 阮籍的名篇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曲率理论(曲率公式三种) 高新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分析的毕业论文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