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济论文关于高跷的介绍(高跷的表演特色内涵与意义)

关于高跷的介绍(高跷的表演特色内涵与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02 20:40:08编辑:小编归类:经济论文

1. 关于高跷的介绍

白美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刘双寿、杜牛斌2000年,太谷秧歌赴台演出演员 刘双寿、董艳艳、郭变红、韩甲海秧歌艺人介绍:  孙贵明:1952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太谷秧歌协会副会长。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7年以小戏《偷南瓜》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传授秧歌艺术。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朝阳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大师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1958年生于太谷水秀乡东怀远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武生、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间艺术团赴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丑角奖”;2000年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1960年生于太谷县小白乡王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81年获“山西省秧歌好唱段奖”;1981年获“晋中市戏曲调演二等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2007年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美云:1963年生于太谷县侯城乡里修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生、花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银奖”;1990年获“晋中地区戏曲调演优秀演员奖”;2000年获“晋中市首届戏曲观摩比赛表演二等奖”;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燕燕:1963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旦。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常务理事,太谷秧歌协会理事。1986年拜秧歌大师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0年主演的现代戏《新婚礼葬》获“山西省文艺汇演表演金奖”;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艺名“晋秧珠”;1996年自办秧歌剧团;2000年,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美仙:1964年生于榆次东阳镇北席村,1981年进入太谷县晋剧团,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旦角”奖;2007年获“晋中市群众文艺比赛一等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09年10月,以小戏《卖高底》参加北京市教委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演出;2010年以小戏《卖高底》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  杨承迁:1967年生于山西左权县,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在乐队主奏笛子、大三弦、板胡,并兼任剧团戏曲作曲,编曲。他改编的戏曲音乐风格独特、地方风味浓厚,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2004年与其父杨美田搜集整理《太谷秧歌音乐集》一书。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传授秧歌艺术。  工作人员名单:  演职人员名单:  演 员:白美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吴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畅晓桃  乐 队:板 胡:杨承迁  二 胡:王 缄、孟庆礼、张转琴、刘杰  笙 :白庆喜、乔文亮  扬 琴:武 艳  唢 呐:裴 婷  笛 子:刘敏飞  琵 琶:陈 康  打击乐:吴二东、师德义、白福旺、李晋峰、史学文、李太宏

2. 高跷的表演特色内涵与意义

妞好高跷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不行,高跷是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每年的春节都有高跷表演。从初一到正月初五都可以扭高跷。高跷表演一般都在广场上或顺着马路一边走一边扭。

3. 关于高跷的介绍作文

春节社火作文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社火”,顾名思义,于“火”有关,离不开烟火。社火有白天的和夜晚的,分别叫做“白社火”,“黑社火”。

  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4. 高跷的风俗

河灯歌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游行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

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在祭祀公公、婆婆庙的神坛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

5. 关于高跷的介绍资料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关于高跷的介绍50字

是少儿民俗表演,一众小萝卜头在舞台上蹦蹦跳跳,踩着高跷扬着笑脸,开开心心的表演节目,除此之外,还有一群小孩子和球球互动,动作灵活,可爱至极。

7. 关于高跷的介绍词

大和尚

高跷会人物角色名称有如下: 1、大和尚:又称打棒的,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带,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

8. 高跷的历史

高跷[gāo qiāo]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男女对舞,边舞边唱。高跷也可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黎曼论文给出的度量(黎曼论文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