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济论文政治论文范文

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10-16 04:14编辑:小编归类:经济论文

王道政治与正义城邦
仁义与正义——情理两分的价值诉求
  
  孟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诉求,在孟子那里是“仁义”,在柏拉图那里则是“正义”。“仁义”是处理伦理关系的情感化的方式,“正义”则是以知识为前提的理性建构。我们也可将二人的政治观界定为“情感主义”的政治观和“理性主义”的政治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同正是中国儒家人文精神与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之分野。
  
  (一)“仁义”——情感诉求
  孟子详细阐发了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伦理基础。孟子所阐发的仁义礼智“四德”,核心是“仁”,孟子有时以“仁义”有时则只以“仁”统称四种道德品质。在孟子看来,“仁义”发端于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实际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悚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因此,不忍人之心是发自内心深处对别人 的痛苦感同身受和想要及时伸出援手的质朴情感。孟子不仅将仁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情感联系起来,他还明确将“仁”上升为“道”的高度,他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的目的是“得人”,如他所言“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
  “仁义”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品行,还是规范伦理关系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理解孟子王道政治的理想。《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二。”意思是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可见“仁义”应从人际关系去理解。首先,“仁义”体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可见孟子以孝悌为仁义的根本;其次, “仁义”适用于民与民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际间关系和睦、天下太平。“人皆有其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其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这种推己及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仁义”最终要体现在君臣与君民关系中。就统治者而言,讲“仁义”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得贤臣从而得天下,这就是由“内圣”及于“外王”的政治诉求。重要的是统治者首先要依“仁义”而行,成为道德圣人,以使臣民效仿,“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统治者倘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发扬仁义之心,推行“仁政”,自然可“得人”称王于天下。就被统治的臣民而言,臣之“事君”要依“仁义”,“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下》)“仁义”要求的目的是臣民“忠君”,“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粱惠王上》)可以说,“仁义”要贯穿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中,建设一个美满的温情世界。“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在孟子的理想中,“仁义”既是调节家庭伦理关系又是调节国家内部政治关系的规范,君臣之义来自于父子之亲,君既是统治者又是全体臣民的“家长”,体现了情感至上的取向。这也反映了当时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家是国的原型,国是家的扩大。因此君权获得父权的特征,政治权力全面介入个人生活领域。对家长的“孝”具有政治意义,对君主的“忠”被赋予伦理意义。 篇幅太长,请到论文秘籍网检索。

际蓝论文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急需分析历史人物的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怎样快速地完成毕业设计且避过论文查重?